摘 要 近年来,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,正面临着一个从数量扩张向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,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出路。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要从两方面进行: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二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。
关键词 优化途径 经济增长 淘汰落后产能
所谓产业结构优化,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 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,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、技术结构、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。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,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,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,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,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。
一、我国产业结构面临优化升级
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经济总量快速增长,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,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。然而,由于受世界经济不景气、人民币.件值、能源价格上涨、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和全球第二次产业分工的影响,近年来,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,正面临着一个从数量扩张向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,在工业化进程中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偏重,服务业比重较低,经济发展与资源、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等问题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出路。
二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
在经济发展过程中,包含着总量和结构两个基本要素,而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。良好的结构状态是总量增长的前提。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,经济增长总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联系在一起,美国、日本、德国等国家的崛起,都可以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找到答案。事实充分说明,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,是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推动力量。
三、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途径
1.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
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,提高产品质量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。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。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。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。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,建设高性能宽带信息网,加快实现“三网融合”,促进物联网示范应用。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。大力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。着力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,加快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。尽快实现鼓励类服务业用电、用水、用气、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。四是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。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,加强智能电网建设,大力发展清洁能源。统筹发展、加快构建便捷、安全、经济、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。坚持陆海统筹,推进海洋经济发展。
2.淘汰落后产能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,“继续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。”造成高耗能、高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设备落后,重工业比重偏高,服务业比重偏低。应在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中挖掘潜力,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,坚决淘汰严重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能力。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。同时,加快发展服务业,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,使产业结构更加适应我国的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。
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,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、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,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的矛盾和问题,特别是会面临生产要素集中化趋势同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。尤其是由于工业投资决策主体的地位不同,面对这一矛盾时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和决策偏好,局部利益往往成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阻碍。因此,淘汰落后生产能力,必须统一认识、坚决落实、科学处置。
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,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,是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。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,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,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,要做到以下几点:一要控制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。二要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。三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,发展可再生能源。四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,使产业结构更加适应我国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。
当前,个人、企业、地方政府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强烈的加快发展的积极性。这种积极性不仅产生于内在动机,而且形成于相互竞争。也正因为这样,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才会如此强劲而且持续不衰。但同时,也应对充分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可能引发的一些过度行为,比如过高投资、争上项目、重复建设、房地产热、地区间过度竞争等现象给予高度关注,坚持进行宏观调控,保证国民经济不脱离健康发展的轨道。同时,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,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等现代消费方式和节俭、文明、适度、合理的消费理念,营造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,使全社会都积极投身于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 |